<noframes id="9n719"><span id="9n719"><span id="9n719"></span></span>
    <address id="9n719"></address>

      <address id="9n719"></address>

        還丹容易煉己難,隱仙張三豐祖師及其內丹思想淺析!

        2023-07-19 15:17 道教丹道


        風日清于酒,水云但若詩。

        乾坤壺里坐,這個老先師。

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—張三豐
        “真人”求真,隱即是真

        三豐派,宗祖張三豐,又稱隱仙派。

        說起隱仙,仔細想來,張三豐終其一生都在和大明王朝的皇帝、百姓玩“捉迷藏”的游戲,倒無比貼合他的自成一派。

        他縱情山水,“游無恒處”,“一日千里”,在“詩和遠方”“忽隱忽現”,讓欽差大臣追著他的影子“覓之不得”;他和寶雞人民玩“移魂大法”,“死而復生”陰陽之間來去自由;或“大隱于市”,游說“蜀王入道”,教沈萬山“點石成金”;或浪蕩市井,為百姓占卜吉兇,“無不靈驗”,而不知其名;他算得上超級“網紅”吧,上至皇帝老兒,下到黎民百姓,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,從朱元璋到明成祖,為他架觀起廟,裝修武當,他緲緲然不知所蹤,這個世間大隱的游戲,活脫脫像極了他的性格“善嘻諧,旁若無人”。

        他在聽到皇帝敕封他為“真人”之后,寫了一篇聽后感:外達真氣,內涵真心,人有真操,出有真守.......竊以真人真君,錫自上帝者為寶,人間敕封何足貴哉!

        三豐真人看得真切,從古至今能稱得上真人的人,懷真不露,只恨“山不高,林不密”。

        在他心中,只有“八遁”——漢代的嚴光、法真、晉代的陶淵明、戴逵、唐代的盧鴻、軒轅集、宋代的陳摶、林逋才算得上世間真人,認為他們真正得到了隱遁的精髓:遁之為用妙矣哉!天子不得臣,諸侯不得友,不謁名公,不逢權貴,不以長生之術分人主勵精圖治之心,自求自用,自得自娛,望之若白云之在天而舒卷無定也,即之如明月之印水而動蕩難收也...

        于是“此身長放水云間”,“誰識逍遙物外身”,不僅成為他的“修道”理想,也是他隱仙的風范寫照,“攜琴劒、整笠蓑,東走蓬萊唱道歌?!泵枘〕龅漠嬅娓姓且粋€“逍遙物外”的人間隱仙。

        慕道初心,開三豐一派

        “別我中年婦”,“舍我丱角兒”,“棄官游海岳,辛苦尋丹秘”,張三豐中年辭官別家,“烏紗改做道人裝”,已悟到“出世自覺天地小,成仙始識利名空”,面對朝廷的御敕,他依然保持處之淡然的態度,“行云流水不自收,朝廷何必苦征求。從今更要藏名姓,山南山北任我游?!?/p>

        所謂不改初心“回思訪道初,不轉心如石”,對張三豐而言,就像“八遁”一樣的世間真人,“還丹九轉朝真去,亦是人間孝與忠”才是他追求的風范以及“詩和遠方”。

        他矢志承隱仙一脈,終開三豐一派。

        《張三豐全集·道派》中有這樣的說法:老子一傳尹文始,再傳麻衣,三傳希夷,四傳火龍,五傳張三豐。

        隱仙一脈清風俊朗,江湖之遠而知天下。文始隱太白,麻衣隱石堂、隱黃山、希夷隱華山、火龍隱終南、三豐隱武當??鬃釉浾f過,老子其猶龍乎?意思說老子像龍一樣高深莫測,后人又用猶龍派來稱呼隱仙一脈。

        希夷老祖陳摶也與劉海蟾交游,是華山學術圈的核心,匯聚文始和少陽二派,所以師承陳摶的張三豐便是并蒂蓮上咀精華,遂成集大成者。

        性命雙修,貴在煉己

        張三豐矢志不渝的求道,他心中的道是什么呢?

        他是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的堅定實踐者,在他看來:居不夜之天,玩長春之景,與天地同久,與日月同明,此正大丈夫份內事也!

        大丈夫“玩長春之景”并不是貪戀世間的榮華富貴,“富貴如風燈草露,光陰似雨電浮漚”,而是要達到“福自我求,命自我造”的超我之境。

        慕道終歸合道,探求生命的極限與能量,合之于道,實現他心中的“人間孝忠”。所以他“面壁功深似達摩”,“了了忘忘養寸衷”,為的就是“天下有人能似我,愿拈丹訣盡傳之”。

        這才是他所認為的道!

        1
        清修為路

        仙道貴生落實到具體,就像張三豐所言“愿拈丹訣盡傳之”,內丹修煉是登真朝科的必由之路。在內丹修煉上,他走的是南宗的路,但又不同于南宗。他強調性命雙修,但以清修為路:一陰一陽之謂道,所謂一陰一陽,說到底只是一性一命。性命雙修,才合神仙之道。修道者要修的就是這個陰陽之道。

        張三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,他是第一個用“網絡語言”的修道者,接地氣,他一改修道“高深莫測”的丹經體例,論述修道理論多用《無根樹》這樣的歌謠體,朗朗上口,通俗易懂,卻又包含無盡奧妙。

        性命雙修的思想,他在《一粒黍米說中》講的直接、直白、直入人心:日是純陽之體,內含一點真陰之精,丹書中所謂的“青龍”、“姹女”、“甲木'、“水銀”、“金烏、“三魂 ”等是它的別名,指的就是外丹,又稱外藥。月是純陰之體,內含一點真陽之氣,丹書中所謂的“白虎”、“嬰兒“、“庚金”、“朱砂”、“玉免”、“七魂”等是它的別稱,指的就是內丹,又稱內藥 ,人身跟天地的造化一樣,人的身體內也可以修出真日月,道在咫尺之間,人又何必舍近求遠呢?

        他認為三魂屬性,性在天邊;七魄屬命,命在海底。內外通來“性命”兩個字,了卻萬卷丹書。

        2
        根在煉己


        修道漫漫,張三豐對煉己極為重視,認為得還丹容易,煉己最難!

        雜念少者得丹早,雜念多者得丹遲 。

        煉己,就是對心性的修煉。除雜念是筑基煉己的首要功夫。

        “雜念”是指包括人的喜、怒、哀、懼、愛、惡、欲等七情,以及由耳、目、口、鼻、心生發的種種可意識到的和潛在的欲望(俗稱五賊)等等。除雜念的目的是為了性定心虛、即所謂的煉己將五賊平,換景把七情并,制伏的六欲寧,掃蕩的三田凈。性定自通靈,心虛內照明。

        他在《道情歌》里強調:未煉還丹先煉性,未修大藥且修心。心修自然丹信至,性清自然藥材生。

        “煉己”初成,“己”又為何物?

        老君說,常德不離,復歸于嬰兒。嬰兒純陽之體,“其德足全,其精至純,其氣至和”,所謂“己”,就如嬰兒一般,“即是本來之虛靈、先天之面目”?!盁捈骸本拖竦赖陆浰f的“我獨泊兮其未兆,若嬰兒之未孩”,目的要回到至真的本性。當煉己到一塵不染,塵俗之心已死,心死則真神活,也就獲得了修道的基礎之功。

        煉丹不煉己,大功始難成。張三豐意識到,先賢修道為何多半途而廢,皆因未曾煉己持心。當二候得藥、四候進火之時,不知虛空法度,粗心大意,以至于功虧一簣。所以他認為,由淺入深的修行離不開心性的修煉,煉己能否純熟是影響修道的關鍵因素之一,要大隱市塵,積鉛塵俗,在俗世中煉己,才能夠真正磨練自己的心性。

        一簞食,一杯飲,一蓑一衲,隆冬臥雪,淡忘征召,張三豐日常行用無不浸透著他的“煉己”思想。

        一代宗師,隱仙風范

        張三豐不僅開武當三豐一派,而且還是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,他創造性的以“性命雙修”的思想內核將內丹修煉與內家武術融合起來,使之成為武當道派修道的獨特法門。

        之所以能成為集大成者,乃因他豁達清雋的高潔之風,求真自然的心性之雅。隱仙者,隱逸高蹈也!他的風范和思想值得再思勵行。


        評論問答
        相關內容
        更多